教师风采
山隅有红叶,经久色愈浓——记陶世根老师
 

山隅有红叶,经久色愈浓

——记陶世根老师

 

陶世根老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工作30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此,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肯定。1991年、1993年及1998年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获萧山区第一届“园丁奖”,1996年、1998年被评为萧山区优秀班主任, 2001年被评为萧山区优秀党员,2004年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红会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系统首届“爱心大使”,2008年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系统优秀工会主席。

老师学识广博,教艺精湛,所教化学成绩居同类学校第一,全区领先;潜心教学研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是一名研究型教师。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班主任,所带班级学生组织纪律性强,富有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学风浓郁。

博学多识,一位学生、家长信任的领路人

工作至今,老师多年任教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在工作中他注重学生心理分析,善于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的班级工作特色。他所带的班级在历次统考和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尖子生培养成绩显著,为高校输入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对各类化学竞赛辅导经验丰富,2006年,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获B组省一等奖1人(全区仅一人),三等奖7人(全区共13人)。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浮夸的豪言,老师用自己满腔的热情不懈地耕耘,展示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风采。

勤于探究,一位化学教研教改的开拓者

老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功底扎实,是一名研究型教师。他善于钻研教材,广泛猎取信息,将课外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以及趣味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讲课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并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成的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其中《实施“五步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获1998年度萧山区学科科研成果二等奖,《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的尝试》获1999年度萧山区学科科研成果三等奖,《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策略与研究》获2000年度杭州市化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2002年度浙江省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二等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项目设计的实践与探索》获2004年度萧山区学科论文二等奖,《沙地,在水一方》获2005年萧山区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抓住特征,巧用推断—无机框图题解题的思路与技巧》获2008年萧山区“高三复习教学法”优秀课例评比三等奖。

大爱无边,一位教师信赖的务实勤政者

自担任校工会主席以来,陶老师一心一意工会搞建设谋发展使工会工作在教职工中更加有威信,在全局工作中更加有地位,他始终把维护职工权益当作自己工作的第一职责,努力围绕教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展开,带领教育工会切实做好维权工作

老师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先后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中学校长心理素质探析1999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师魂常沐春色远,德馨永育桃李芳2005年杭州市工会第五届调研成果和论文三等奖,《要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和生活》获2005年杭州市教师心理健康征文二等奖,《为有源头活水来——创建学习性工会组织的实践和思考》获2006年萧山区工会论文一等奖,《让我们充满激情和活力》获2006年萧山区工会论文二等奖,《构建和谐校园,铸就学校品牌》获2007年萧山区工会工作调研成果论文一等奖及杭州市工会调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学校工会协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获2007年萧山区工运学会论文三等奖和萧山区总工会调研成果和论文三等奖。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一世辛劳,他无怨无悔。他热爱教育这一行,一直执着地追求着,默默地奉献着,以顽强的信念守护着这方纯洁而又贫瘠的圣地。付出总有回报,在汗水与心血铺就的育人之路、强校之路上,他桃李满天下。

 

 

 

【论文举隅】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策略研究

陶世根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展开和发展,需要依托于教师活动的展开。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课堂会变得无序、散漫。本文旨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做进行一些探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探索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化学概念或规律都是在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产生和发展的。就科学研究来说,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的大量化学现象和通过有目的的实验所得到的大量化学事实,就是我们探索化学规律最有用的材料。因此,为学生设计好形象、直观的探索素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设置合理的台阶

    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要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给他们设计一些合理的台阶和探索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实质上是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感性向理性过渡设置了合理的台阶。

    ()  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载体

    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必需要有相应的探索素材,如果把高度简单的教材内容直接作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素材,显然是不合适的,而把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作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的素材是最合适的。因此,它实质成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如果省去了这一步工作,一是台阶太大,二是学生失去了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这样教学过程就难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知识信息形成双重编码

    高中阶段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要从直观、具体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若离开了具体、直观的事实的依托,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难学,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实质上等于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若学习过程中离开了具体、直观的事例,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和规律获得的过程,使知识信息的学习难以成为意义实质上的学习,现代信息论告诉我们,大脑在接受信息时,具体概念较一般概念要容易得多。学习过程中既有形象编码,又有抽象编码的双重编码,要明显优于只有抽象编码的单一编码。作为知识信息,它是以双重编码的形式贮存,而在双重编码下建立起来的知识,学生会感到既具体充实,又简洁明了。

    那么形象、直观的素材如何获取?就目前来说主要来自于化学实验,无法进行化学实验的,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进行。

    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三组实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

(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放在投影仪上观察现象。

    (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放在投影仪上,观察现象,并与(1)相比较。

    (3)插在稀硫酸的锌片与铜片间连一个电流计,观察现象。

    在上述设计中,由于有具体的实验提供感性材料,因此,为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既能充分地体现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为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思维自疑问开始,思维总是与质疑、与问题联系在一起。问题、质疑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就必须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让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质疑——析疑——释疑”这个动态过程来进行。

    那么问题由谁提出呢?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它是化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要想依托于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来展开,有相当的难度。考虑到教学过程与实际科学研究之间的差别,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是需要教师来完成的。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该如何设计?我们可以从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内容和问题的难度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问题的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它总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化学概念或规律的建立过程而展开。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着一条合理明确的逻辑主线,使得教学过程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这样设计的问题,不但可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在“铁”这一课题的教学时,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始终沿着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这样一主线来设计。具体做法可以采用边设问,边实验的方法。

    ()  问题的内容

    化学知识来自于生产生活实际,又必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离开了以实际为依托的设问,其内容往往会流于事物的表面,学生难以将化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根本没有展开,或者仅在浅层次上。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化学概念和规律变成了死板的陈述性知识,问题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如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问题,如果我们采用下列两种不同的设问方式,效果是不一样的。

    设问方设一(没有以具体的化学事例为依托)

    布置学生阅读必修课本第一册(P67)

    设问:氯气能否溶于水?

    答:能。

    设问2:写出氯气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Cl2+H2O=HCI+HCIO

    设问3:新制的氯水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C12H+C1-HCIO

    这种设问方式得到的结果,看似学生回答得很好,对氯气的溶解性及氯水的成份已全部掌握,且所需时间也较少,但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上述设问方法,已经把程序性知识变成了陈述性知识,因此,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学生只需要记住结论即可回答上述问题。如果将设问方式作如下调整,我们认为设问的效果会好得多。

    设问方式二(以具体的化学事例为依托)

    出示新制的氯气和氯水。

    设问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设问2:氯气溶于水后有没有与水反应?请用实验证明。

    (1)在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AgNO3,溶液和少量NaHC03固体。

    (2)在氯水中滴加23滴石蕊试液。

    (3)在一瓶干燥的氯气中,放入一张用水写有“Cl2字的红纸。

    设问3:氯气溶于水的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设问方式,由于依托于具体的化学情景,使问题的分析价值明显增加,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化学知识,同时,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问题的难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设问中,往往问题过于简单,台阶过小,指向性也过于明显,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立即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问题缺乏实在的分析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任何益处。那么问题的难度究竟是否合适,我们可以用教学统计学中的反应时间——分数分析图象来说。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容易题,易失误题,内容丰富题和困难题四大类,以

答对率P为纵坐标,平均反应时间(完成作业时间)t为横坐标,它们分别位于图象中的图示区域。

    如果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情况

B

t

容易题

内容丰富题

易失误题

困难题

P

A

Q

能落在靠近直线AB的区域上,我们认为设计

的问题是合适的,原因是因为落在这条直线附

近,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与学生思考、分析的深

入性成明显的正相关性,这类问题的特点往往是

化学概念强,过程丰富,问题本身对学生的思

维活动就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

那么Q点如何确定,我们的实际处理方法是:

假若t值取3min

(1)  如果问题的重点是知识的应用类问题,那么P

值取05左右。

    (2)如果问题的重点是方法的应用类问题,那么P值取O45左右。

    我们在实践中觉得,Q定位于上述点上,课堂教学既能有较高的思维密度,又能顺利地展开,课堂的效率是高的。当然,t值取得不同,那么P值也相应改变,但Pt的关系最好能落在直线AB附近。

    三、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和谐的思维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质疑→析疑→释疑”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进行。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师生间思维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体现在这种交流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确保这种交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这种交流要顺利进行,则必须做到: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合理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展开,这是必要和值得的。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则根据问题的简单与复杂程度来定,当然,简单与复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还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要把握好这一点需要有二个先决条件: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二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经验结累。

    ()给学生有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权利

    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既然学生的回答结果已经出现错误,则其思维过程必定有错误和缺陷,这正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因此,应当让学生把他考虑问题的过程讲出来,充分地暴露思维过程,把问题一举消灭。

    ()教师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因此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起点,一部分,中间的某一段,还是全部?是展示教师已经找到的正确思维过程,还是教师曾经经历过的或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的思维过程?这些,我们觉得都要视问题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而定。但是,不论何种情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课堂受时间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教师的思维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2、教师的思维活动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好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个阶段或层次上受阻时,教师展示出自己在相应阶段和层次上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避免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和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思维过程的考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3、教师展示的思维过程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教师可故意向学生展示错误的思维过程或即使已经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错误,但并不马上指出,而是有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错误的结论,再引导学生来分析、评价和反思这些思维过程,找出问题所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4、教师所展示的思维过程,必须有丰富的化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未知的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树立起正确的化学思想,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培养起来。如果教师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只局限在具体的知识上,而不重视化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展示,则不可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化学素质。

    ()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好心理换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探索者,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合作伙伴,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做好心理换位后,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把握可以做到更加准确、到位,从而更有利于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和谐。

四、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自主地获取知识,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自主地获取知识,并不是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课堂,而是教师要把化学概念和规律充分地“稀释还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规律。它是一种知识与能力能够得到联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  自己获取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别人教会的知识,往往要经历大量的练习后才能把握住知识的基本特征,从而不致遗忘。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首先是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再来分析、归纳出理性的知识,一开始就对事物的本质特性有较为深刻的关注,对知识的理解较后者深刻得多,因而自己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稳定性好。

    () 

 

地址:杭州市钱塘新区义蓬街道义府大街788号  邮编:311225 浙ICP备09038122号
版权所有 杭州第四中学教育集团钱塘学校  Copyright @ 200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