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亦浓亦淡亦从容——记管红梅老师
 

亦浓亦淡亦从容

——记管红梅老师

 

管红梅老师,一个伴着飞雪来到世界的精灵。季节赋予她冬的特质:冷淡中蕴藏热情,凝重中富含细腻,迷茫中彰显希望。那份热情和希望,是动力之源,促她追求,促她奋进,让她踩着生命的足迹,上下而求索。

回眸,时光载着往事流去,沉淀下体验和感悟。

管老师从为人师的那一天起,就时时体验着感动。在学生一种种新颖独到的见解中,在学生一个个美丽的梦想中,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交流中,在学生取得一份份好成绩时,在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时,在相拥而泣、难舍难分时。

体验着尊重,收获着默契。没有界限,没有等级,没有偏爱,没有偏恨,一视同仁。在她眼中,没有“掌上明珠”,亦无“下饭小菜”。她尊重学生,“顺其所思,同其所感,予其所需,引其所动,助其所成”;学生亲近她,“亲其师,信其道”。心与心的交会,就是如此默契。

体验着关爱,收获着理解。学生是多样的,有“个性”的,时常闹你个哭笑不得。教育工作光有“勤”是不够的,要有方法,要有对策,要有耐心,要有关心,要有爱心。对学生的关爱,将收获什么?埋怨,指责,虽然难免。但在信件中,在电话里,在一张张贺卡中,在学生平日的话语里,仔细品味,总会感觉到深深的歉意,浓浓的敬意。在一叠贺卡中,我们找到了这一张,这是一位曾因抑郁情绪而严厉自责、强烈不安的学生写来的:“老师,我经历过黑夜,但我没有失去信心,这完全因为你用心的指导。今后,我还会遇到风浪,但你的支持和鼓励会让我战胜一切,即使你不在身旁……我衷心地感谢你,老师。”关爱收获的理解是相互的。

体验着激励,收获着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堵塞不如开导,心灵的变化需要等待和激励,这是她不变的信念。决不在学生心灵的画布上随意涂抹,决不在学生情感的旋律中加入噪音。要,就用激励的方式点燃希望的火花,让他们自己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激励,点燃了学生希望的火花,也促使她不断奋进,追求希望。

体验着忙碌,收获着欣喜。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忙于交谈、沟通、解疑惑,忙于读书、作文、学做人,忙着努力,忙着成长。当指导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当任教学科成绩名列前茅,当所教学生一个个进入理想高校,当撰写的论文一篇篇获奖,当一番努力后收获市“教坛新秀”荣誉……收获击碎酸、苦、辣,留下的惟有喜悦和甜蜜。

之余,亦不忘追赶。追赶前辈,从他们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追赶优秀,从他们的足迹中,体会教书的美丽;追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树立奋进的目标。追赶的,还有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同步,与他们的节奏相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教学产生共鸣,让生命力得到张扬。

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一路失去,也一路拾到。消除了天真无邪的妄想,拥有了历练而积累的厚实。经历春夏秋冬,渐而沉淀下去的,是丰富多彩的往昔;次第浮现出来的,是悠然不息的向往。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佛教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那种心与心的交会,那种默契,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理解,那份无言的感动也正是她所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极致。

浓淡自相宜,得失亦从容。工作,追求,管老师不就是如此?

 

 

 

 

【论文举隅】

让人文滋养心灵  以我手抒写心声

——关于人文素养走进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管红梅

 

行文现状令人忧

处于花季的学生,情感是丰富的,想象是多彩的。可相当多的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绞尽脑汁、咬秃笔杆也难成就好文章。“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阅读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与“文”的分离,多无病呻吟,少真情实感。所选之材极为狭窄,休闲气过重,缺乏激情和生命力,有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对人生的探索,没有对人性的挖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萧索的精神家园。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将提升到重要位置。新课标对写作也提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前台去关注“人”,引导学生作文介入社会、人生,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让“人”融入“文”,让“文”高扬“人”,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

在这样一个呼唤拯救失落人文精神,维护自己精神家园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高张人文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人文缺失为哪般

写作“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示自在之趣” 。可现状却是:无自我之见,无真切情感,用缺损的笔墨,表达“无可奈何”。如此堪忧的现状,究竟为何?

第一,关注不够,积累太过薄弱。

学校是个小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相对而言,它又是个封闭的环境。生活其中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但不了解农民现状。因缺乏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对城市贫困无从了解。因为对生活的关注度不高,他们对弱势群体、道德沦丧、英雄毁灭、时代发展、民族进程等问题事件不感冒。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考试、分数、大学,把视线锁定在“趣事风波”,把思维限制在狭窄区域,从而导致行文“含情脉脉”,缺少朝气、热情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二,目标不明,缺乏积极追求。

崇尚名利,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许多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了,人生的目标逐渐在扭曲。许多学生的生活很盲目,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更不明白自己的路该如何走。他们对人生没打算,少追求,把大多的目光集中到了金钱名利上。人生目标的空缺、散漫也就成了许多学生无聊空乏的原因。一个穷极无聊的学生,一个没有方向目标的学生,一个对生活缺乏追求的学生,你还指望他写出有内容有力量有情感有魄力的文章吗?

第三,阅读太少,课外积淀贫乏。

悠久灿烂的文明,为我们铸造了一个富足的文学宝库,而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其中的藏品,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可学生的案头摆放的是语数外的参考书,是物化生的训练册。名著们在他们的书桌上根本就无立足之地。课业的负担、高考的压力,使他们没时间、没心情去涉足文学殿堂,去接受熏陶,吸纳精华。也因压力,他们对休闲文化情有独钟,对浅薄“文化”如获至宝。如此吸收,怎会产生有思想、有力量的文章?

引入活水壮我行

    让灿烂的理想在文章中升腾,让英雄人物在作文中复活,让清风明月引发独特感悟,让挫折迷茫在文中吐露,让种种滋味再现,让人文熠熠闪光,这是一个美好的追求。在我们的作文中,可有实现的可能?

1、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

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都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所以热点焦点,都有关乎“人”的思考。关注焦点、收集热点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潜移默化中就有着人文精神的熏陶。

实际操作中,笔者收集社会新闻中的热点焦点,打印下发给学生,作为范例,让学生了解可收集的内容及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仿例,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同时在周记本中开设了“一周热点纵览”专栏,要求学生去了解广阔世界的风起云涌,去了解那些以前漠然处之的世事。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事件作评点。下面提供的是某同学某周的热点纵览。

时间:20041226日至200511

12004122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此次灾难使15万多人死亡。(生命是如此地脆弱!大自然为何会采取此等强烈的手段来报复我们。肆意破坏,获取享受,得到伴随的是经济的损失、生命的消失。希望反思,以反思触动行动,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20041230,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夜总会在举行摇滚音乐会时突然发生火灾。由于夜总会的几个紧急出口被封,使得大批人员无法及时逃生,伤亡近千人。(良知何在?为了多点营业面积,为了少点人员支出,出口可以封闭,洗手间可以改作店铺,消防器材可减之最少,可以置人命于不顾。如此赚钱,赚钱如此,让人惊叹!)

……

从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经济、民生、弱势群体等,在视野得到开阔的同时,对社会、人文的关注意识也在增强。

2、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

从收集的热点中挑选话题,如“道德信仰危机”“农村弱势群体”“恐怖行为的泛滥”等,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社会“危机”的深层思考。练习一久,学生自然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作文的选材之中。对话题的评说,也可结合教材进行。由课文的一个观点或人物引发评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训练和培养。就如笔者在教学《报任安书》一文时,设计了一节“走近司马迁”的评说课。通过审视司马迁,来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通过发掘司马迁身上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来影响学生人文意识的养成。

话题:面对屈辱,有人高呼“士可杀,不可辱”;有人则想“大丈夫能伸能屈”;有人则在众多的流言蜚语中自决了;也有人,含垢忍辱,苟且偷生。面对司马迁的选择,你有何看法?

学生的部分看法:

A、认识司马迁是由于《史记》,《史记》的光芒盖过了司马迁,这可否说是司马迁的悲哀?

B、面对屈辱,含垢忍辱;面对误解,视若无物;面对追求,不遗余力。为未完的《史记》,他超脱“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考验人精神意志的荆棘之路,这正是他超人勇气和坚定信念的最好明证。

C、英雄是什么?是战场浴血奋战的将士,是舍己救人的勇士。司马迁是英雄吗?我觉得是,所谓英雄,不是慷慨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

活跃的思维、活跃的发言,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评论话题,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话题本身,更发掘出了话题中隐含的精神。表述的言语本身就极为精彩,所阐述的观点就已表明他们对人的思考,其中闪烁的正是人性的光辉。

3、关注身边小事,体味其中真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抓住生活瞬间的一点,从一个角度切入进去,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给复杂一些简单,给肤浅一些深刻,给困惑一句答复,给结论一些动摇,给生活一个造型,给心灵一次弹跳……”。

一次,布置一周记话题“与父母牵手”。可结果……

于是精选了几篇切口小、情意真的诗文,印发给学生,要求仔细揣摩作者表情的切入点。再想己与父母间有何难忘之事,父母给予自己何触动。几星期后,陆续上交了一些文章。下为一学生文章片段:

伫立校园梧桐树下的身影,衣着朴素得有点不伦不类的身影,父亲,你可知,你带给我怎样的冲击。那天,你为了你儿子能吃上肉,骑了半小时的车赶到了学校,一切只因你儿子在前一天晚上的电话里说学校伙食少油水。站在你面前,我看到了夹杂在黑发中的白发,透过稀少的头发我看到了你苍白的头皮,我还清晰地看到了你脖子上的道道皱纹。虽然,你的身影依旧高大、宽厚,你的笑容依旧爽朗、豪放,但我看来,却明显感受到了无法掩饰的沧桑……

后记:老师,我从来没这么仔细地观察过我的父亲,从来没这么迫切地希望自己成为他的骄傲。

不是他们不懂感情,只是不知该从何入手去体悟,只是不懂该如何表述。切口无须大,只要有一瞬,仔细观察,细心体味,就能用笔墨书写出绚烂的生活、纯真的情感,而抒写就将增强你的意识,提升你的人格,终将为你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4、遨游文学宝库,接受人文熏陶

唐诗宋词里,多的是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思想精神,这与人文精神一脉相连。融入其中,接受熏陶,自我的品位和内涵自然会不断地提升。现当代文学中、外国文学中,也不乏其例。鲁迅、巴金、朱自清、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其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所以,在教学中,做出硬性规定:一日诵一诗,作简评;一周读一文,摘语句;一月看一书,写心得。基本上要求学生每月上交一篇读书笔记,以“我眼中的XX”为话题,其中的“XX”可以是作家,是名人,也可以是作品的某人物形象。有了摄入,学生的摘记本上出现了鲜活的短文,而这些阅读及其练笔,又成为了学生其他作文的素材。

通过硬性的规定,给想偷懒的学生一个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宝库中鉴赏和吸收名家们的人文精神,由此,提升人文意识,提高作文水平。通过欣赏作品,通过摘录笔记,通过日常练笔,学生吸纳了更多的素材,接受了人文的熏陶,同时也搅动了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引发了他们的写作冲动。

5、涉猎各科知识,获取多方收益

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则开拓人的视野,也开拓作文的视野。所以,不能单单从语文区域中获取知识。实际操作中,我们一方面教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多方涉猎,开阔眼界,开发潜力。另一方面与政治、历史、生物等老师合作,通过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知识,以多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同时,增长学生的阅历,激发他们对于民族、对于历史的责任感。

听《民族复兴与青年使命》报告后,陈云同学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1896417,《马关条约》签定一周年,台湾诗人丘逢甲用血和泪写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它是中国的一部分。同胞的血脉紧相连,海峡隔不断。可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人为障碍?想想,为了民族的统一与兴旺,除了黑头发与黄皮肤,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呢?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是不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的。各方知识的获取,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培养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6、树立正确观念,陶冶磨砺自我

美好情感、正确观念的支撑下,文字背后的力量方能彰显。因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作文观念,尤为重要。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鼓励学生多审视自我,多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别人,正确地对待自己,在生活中观察自己、陶冶自己、磨砺自己,打造自己人文的眼光和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合理地利用了学校所开设的名人讲座,通过学生与名人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从他们身上获得启迪和精神力量,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近两年中,学校先后邀请了近50位优秀人士来校作报告或与学生座谈,其中李竞院士的《与外星人对话》、浙大理学院书记叶高翔教授的《科学与人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的《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生带来了长远的影响。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奉献,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震撼。

讲座报告,自我磨砺,学生在作文中显露出了良好的个性,端正了做人态度,也有了正确的作文理念。训练过程中,还不能忘了对学生作文中、思想上迸发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加以呵护,对其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调整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帮助学生磨砺、打造人文的眼光和精神。同时也让语文成为培养丰富情感的、思想活跃的、境界崇高的人的人文学科。

宝马雕车香满路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古今中外,凡优秀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反映了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

1、关注了文学时事,生活的积淀变得丰厚。

作文教学融于社会生活,沉入文学宝库,以课堂为基地,以著作为后盾,以生活为世界。训练使学生的部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把他们的部分视线投向了时事大事,使他们的思维从狭小的区域中解放出来,说话行文变得有力度。实际操作中,学生经历了对生命的思考,点燃了生活的真情;目睹了种种现象,激发出生命的关注、人文的思索。如此实际的操作下,人文意识怎会不活跃,创作活力怎会不激昂?

2、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习的信心变得强烈。

关注人文意识培养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写作技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丰厚的积淀给学生创作提供了可能。学生通过各项训练,知道了该怎样积累知识,明白了该怎样看待具体问题,了解了该怎样表述见解,懂得了该怎样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各种知识的融合,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冲动。

3、激扬了人性之美,人文的光彩开始焕发。

在作文教学中接受人文精神滋养的做法,引领学生走进了纷繁芜杂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探究中甄别,了解生活,思辨生活,调整取向。这种做法,引领学生走近风起云涌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关注中获取,接受熏陶,改变看法,明确追求。训练还把人文精神滋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收集、阅读、体悟、表达、写作,在熏陶中享受着感悟的喜悦,享受着人文的润泽。

 

罗曼·罗兰曾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侏儒,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终将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近“人文”,亲近“人文”,接受“人文”,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站立于自己的心灵,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成为一个站直的真正的人。

 
通知公告
教学管理

地址:杭州市钱塘新区义蓬街道义府大街788号  邮编:311225 浙ICP备09038122号
版权所有 杭州第四中学教育集团钱塘学校  Copyright @ 200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