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浓亦淡亦从容
——记
回眸,时光载着往事流去,沉淀下体验和感悟。
管老师从为人师的那一天起,就时时体验着感动。在学生一种种新颖独到的见解中,在学生一个个美丽的梦想中,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交流中,在学生取得一份份好成绩时,在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时,在相拥而泣、难舍难分时。
体验着尊重,收获着默契。没有界限,没有等级,没有偏爱,没有偏恨,一视同仁。在她眼中,没有“掌上明珠”,亦无“下饭小菜”。她尊重学生,“顺其所思,同其所感,予其所需,引其所动,助其所成”;学生亲近她,“亲其师,信其道”。心与心的交会,就是如此默契。
体验着关爱,收获着理解。学生是多样的,有“个性”的,时常闹你个哭笑不得。教育工作光有“勤”是不够的,要有方法,要有对策,要有耐心,要有关心,要有爱心。对学生的关爱,将收获什么?埋怨,指责,虽然难免。但在信件中,在电话里,在一张张贺卡中,在学生平日的话语里,仔细品味,总会感觉到深深的歉意,浓浓的敬意。在一叠贺卡中,我们找到了这一张,这是一位曾因抑郁情绪而严厉自责、强烈不安的学生写来的:“
体验着激励,收获着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堵塞不如开导,心灵的变化需要等待和激励,这是她不变的信念。决不在学生心灵的画布上随意涂抹,决不在学生情感的旋律中加入噪音。要,就用激励的方式点燃希望的火花,让他们自己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激励,点燃了学生希望的火花,也促使她不断奋进,追求希望。
体验着忙碌,收获着欣喜。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忙于交谈、沟通、解疑惑,忙于读书、作文、学做人,忙着努力,忙着成长。当指导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当任教学科成绩名列前茅,当所教学生一个个进入理想高校,当撰写的论文一篇篇获奖,当一番努力后收获市“教坛新秀”荣誉……收获击碎酸、苦、辣,留下的惟有喜悦和甜蜜。
之余,亦不忘追赶。追赶前辈,从他们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追赶优秀,从他们的足迹中,体会教书的美丽;追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树立奋进的目标。追赶的,还有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同步,与他们的节奏相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教学产生共鸣,让生命力得到张扬。
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一路失去,也一路拾到。消除了天真无邪的妄想,拥有了历练而积累的厚实。经历春夏秋冬,渐而沉淀下去的,是丰富多彩的往昔;次第浮现出来的,是悠然不息的向往。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佛教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那种心与心的交会,那种默契,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理解,那份无言的感动也正是她所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极致。
浓淡自相宜,得失亦从容。工作,追求,管老师不就是如此?
【论文举隅】
让人文滋养心灵 以我手抒写心声
——关于人文素养走进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管红梅
行文现状令人忧
处于花季的学生,情感是丰富的,想象是多彩的。可相当多的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绞尽脑汁、咬秃笔杆也难成就好文章。“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阅读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与“文”的分离,多无病呻吟,少真情实感。所选之材极为狭窄,休闲气过重,缺乏激情和生命力,有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对人生的探索,没有对人性的挖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萧索的精神家园。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将提升到重要位置。新课标对写作也提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前台去关注“人”,引导学生作文介入社会、人生,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让“人”融入“文”,让“文”高扬“人”,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
在这样一个呼唤拯救失落人文精神,维护自己精神家园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高张人文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人文缺失为哪般
写作“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示自在之趣” 。可现状却是:无自我之见,无真切情感,用缺损的笔墨,表达“无可奈何”。如此堪忧的现状,究竟为何?
第一,关注不够,积累太过薄弱。
学校是个小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相对而言,它又是个封闭的环境。生活其中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但不了解农民现状。因缺乏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对城市贫困无从了解。因为对生活的关注度不高,他们对弱势群体、道德沦丧、英雄毁灭、时代发展、民族进程等问题事件不感冒。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考试、分数、大学,把视线锁定在“趣事风波”,把思维限制在狭窄区域,从而导致行文“含情脉脉”,缺少朝气、热情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二,目标不明,缺乏积极追求。
崇尚名利,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许多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了,人生的目标逐渐在扭曲。许多学生的生活很盲目,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更不明白自己的路该如何走。他们对人生没打算,少追求,把大多的目光集中到了金钱名利上。人生目标的空缺、散漫也就成了许多学生无聊空乏的原因。一个穷极无聊的学生,一个没有方向目标的学生,一个对生活缺乏追求的学生,你还指望他写出有内容有力量有情感有魄力的文章吗?
第三,阅读太少,课外积淀贫乏。
悠久灿烂的文明,为我们铸造了一个富足的文学宝库,而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其中的藏品,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可学生的案头摆放的是语数外的参考书,是物化生的训练册。名著们在他们的书桌上根本就无立足之地。课业的负担、高考的压力,使他们没时间、没心情去涉足文学殿堂,去接受熏陶,吸纳精华。也因压力,他们对休闲文化情有独钟,对浅薄“文化”如获至宝。如此吸收,怎会产生有思想、有力量的文章?
引入活水壮我行
让灿烂的理想在文章中升腾,让英雄人物在作文中复活,让清风明月引发独特感悟,让挫折迷茫在文中吐露,让种种滋味再现,让人文熠熠闪光,这是一个美好的追求。在我们的作文中,可有实现的可能?
1、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
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都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所以热点焦点,都有关乎“人”的思考。关注焦点、收集热点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潜移默化中就有着人文精神的熏陶。
实际操作中,笔者收集社会新闻中的热点焦点,打印下发给学生,作为范例,让学生了解可收集的内容及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仿例,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同时在周记本中开设了“一周热点纵览”专栏,要求学生去了解广阔世界的风起云涌,去了解那些以前漠然处之的世事。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事件作评点。下面提供的是某同学某周的热点纵览。
时间:2004年12月26日至2005年1月1日
1、
2、
……
从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经济、民生、弱势群体等,在视野得到开阔的同时,对社会、人文的关注意识也在增强。
2、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
从收集的热点中挑选话题,如“道德信仰危机”“农村弱势群体”“恐怖行为的泛滥”等,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社会“危机”的深层思考。练习一久,学生自然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作文的选材之中。对话题的评说,也可结合教材进行。由课文的一个观点或人物引发评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训练和培养。就如笔者在教学《报任安书》一文时,设计了一节“走近司马迁”的评说课。通过审视司马迁,来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通过发掘司马迁身上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来影响学生人文意识的养成。
话题:面对屈辱,有人高呼“士可杀,不可辱”;有人则想“大丈夫能伸能屈”;有人则在众多的流言蜚语中自决了;也有人,含垢忍辱,苟且偷生。面对司马迁的选择,你有何看法?
学生的部分看法:
A、认识司马迁是由于《史记》,《史记》的光芒盖过了司马迁,这可否说是司马迁的悲哀?
B、面对屈辱,含垢忍辱;面对误解,视若无物;面对追求,不遗余力。为未完的《史记》,他超脱“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考验人精神意志的荆棘之路,这正是他超人勇气和坚定信念的最好明证。
C、英雄是什么?是战场浴血奋战的将士,是舍己救人的勇士。司马迁是英雄吗?我觉得是,所谓英雄,不是慷慨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
活跃的思维、活跃的发言,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评论话题,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话题本身,更发掘出了话题中隐含的精神。表述的言语本身就极为精彩,所阐述的观点就已表明他们对人的思考,其中闪烁的正是人性的光辉。
3、关注身边小事,体味其中真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抓住生活瞬间的一点,从一个角度切入进去,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给复杂一些简单,给肤浅一些深刻,给困惑一句答复,给结论一些动摇,给生活一个造型,给心灵一次弹跳……”。
一次,布置一周记话题“与父母牵手”。可结果……
于是精选了几篇切口小、情意真的诗文,印发给学生,要求仔细揣摩作者表情的切入点。再想己与父母间有何难忘之事,父母给予自己何触动。几星期后,陆续上交了一些文章。下为一学生文章片段:
伫立校园梧桐树下的身影,衣着朴素得有点不伦不类的身影,父亲,你可知,你带给我怎样的冲击。那天,你为了你儿子能吃上肉,骑了半小时的车赶到了学校,一切只因你儿子在前一天晚上的电话里说学校伙食少油水。站在你面前,我看到了夹杂在黑发中的白发,透过稀少的头发我看到了你苍白的头皮,我还清晰地看到了你脖子上的道道皱纹。虽然,你的身影依旧高大、宽厚,你的笑容依旧爽朗、豪放,但我看来,却明显感受到了无法掩饰的沧桑……
后记:老师,我从来没这么仔细地观察过我的父亲,从来没这么迫切地希望自己成为他的骄傲。
不是他们不懂感情,只是不知该从何入手去体悟,只是不懂该如何表述。切口无须大,只要有一瞬,仔细观察,细心体味,就能用笔墨书写出绚烂的生活、纯真的情感,而抒写就将增强你的意识,提升你的人格,终将为你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4、遨游文学宝库,接受人文熏陶
唐诗宋词里,多的是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思想精神,这与人文精神一脉相连。融入其中,接受熏陶,自我的品位和内涵自然会不断地提升。现当代文学中、外国文学中,也不乏其例。鲁迅、巴金、朱自清、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其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所以,在教学中,做出硬性规定:一日诵一诗,作简评;一周读一文,摘语句;一月看一书,写心得。基本上要求学生每月上交一篇读书笔记,以“我眼中的XX”为话题,其中的“XX”可以是作家,是名人,也可以是作品的某人物形象。有了摄入,学生的摘记本上出现了鲜活的短文,而这些阅读及其练笔,又成为了学生其他作文的素材。
通过硬性的规定,给想偷懒的学生一个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宝库中鉴赏和吸收名家们的人文精神,由此,提升人文意识,提高作文水平。通过欣赏作品,通过摘录笔记,通过日常练笔,学生吸纳了更多的素材,接受了人文的熏陶,同时也搅动了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引发了他们的写作冲动。
5、涉猎各科知识,获取多方收益
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则开拓人的视野,也开拓作文的视野。所以,不能单单从语文区域中获取知识。实际操作中,我们一方面教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多方涉猎,开阔眼界,开发潜力。另一方面与政治、历史、生物等老师合作,通过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知识,以多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同时,增长学生的阅历,激发他们对于民族、对于历史的责任感。
听《民族复兴与青年使命》报告后,陈云同学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是不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的。各方知识的获取,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培养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6、树立正确观念,陶冶磨砺自我
美好情感、正确观念的支撑下,文字背后的力量方能彰显。因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作文观念,尤为重要。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鼓励学生多审视自我,多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别人,正确地对待自己,在生活中观察自己、陶冶自己、磨砺自己,打造自己人文的眼光和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合理地利用了学校所开设的名人讲座,通过学生与名人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从他们身上获得启迪和精神力量,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近两年中,学校先后邀请了近50位优秀人士来校作报告或与学生座谈,其中李竞院士的《与外星人对话》、浙大理学院书记
讲座报告,自我磨砺,学生在作文中显露出了良好的个性,端正了做人态度,也有了正确的作文理念。训练过程中,还不能忘了对学生作文中、思想上迸发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加以呵护,对其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调整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帮助学生磨砺、打造人文的眼光和精神。同时也让语文成为培养丰富情感的、思想活跃的、境界崇高的人的人文学科。
宝马雕车香满路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古今中外,凡优秀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反映了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
1、关注了文学时事,生活的积淀变得丰厚。
作文教学融于社会生活,沉入文学宝库,以课堂为基地,以著作为后盾,以生活为世界。训练使学生的部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把他们的部分视线投向了时事大事,使他们的思维从狭小的区域中解放出来,说话行文变得有力度。实际操作中,学生经历了对生命的思考,点燃了生活的真情;目睹了种种现象,激发出生命的关注、人文的思索。如此实际的操作下,人文意识怎会不活跃,创作活力怎会不激昂?
2、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习的信心变得强烈。
关注人文意识培养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写作技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丰厚的积淀给学生创作提供了可能。学生通过各项训练,知道了该怎样积累知识,明白了该怎样看待具体问题,了解了该怎样表述见解,懂得了该怎样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各种知识的融合,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冲动。
3、激扬了人性之美,人文的光彩开始焕发。
在作文教学中接受人文精神滋养的做法,引领学生走进了纷繁芜杂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探究中甄别,了解生活,思辨生活,调整取向。这种做法,引领学生走近风起云涌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关注中获取,接受熏陶,改变看法,明确追求。训练还把人文精神滋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收集、阅读、体悟、表达、写作,在熏陶中享受着感悟的喜悦,享受着人文的润泽。
罗曼·罗兰曾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侏儒,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终将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近“人文”,亲近“人文”,接受“人文”,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站立于自己的心灵,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成为一个站直的真正的人。